joyceshidesign.com
-
平面设计师

end of year matome 2019_2019年平面设计&版画年终总结


Be a lifetime student



2019年末了,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总结时间。

总得来说依旧是承蒙厚爱、接触了许多新鲜事的一年。感谢所有人的帮助以及努力的自己。


前几个月非常突然到了求职焦虑的时期,以此为契机参加了一些公司来学校的宣讲以及design studio的分享、lecture的活动。当时不乏有些浮躁,但是更多的是规划了以后的安排,做了一些例如build自己的online portfolio这样有益的决定。另外也接触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平面设计师,有自己开studio的、在美术馆工作的、tech company的、自由设计师,各种各样。有机会听到不同种类岗位平时的工作内容以及环境氛围还是挺有趣的。



-



设计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工具,在很多场合人们会这么定义它。比起纯艺,设计似乎显得更商业、更系统。因此,很多人学设计的目的也很直白:想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然而比起这些“理所应当”的设计的特性,我更想探究利用design thinking,如何探索关于自我、关于情感、关于一些虚幻飘渺的东西,如何用逻辑化的思考解决抽象问题。

不仅仅是我自己的personal project,其实很多商业合作中都有甲方提出抽象概念的需求。比如branding中如何体现品牌的文化、创始者的理念?在设计画集的时候,如何用诗意的方式保持一个节奏,引导读者以特殊的视角看到这些内容?这些思考,我认为既是design thinking的一部分,也是建立在其之上的、需要设计师解读、共鸣、再创造的。而这也是区分扁平的、华而不实的作品和有深度、有温度的设计的一个标准。




-



分享今年听到非常认同的一点,是某一次critique上说的,当你对使用什么visual摇摆不定的时候,说明idea不够强,如果核心的东西够明确,那visual其实是顺其自然的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觉得即使拥有大量的设计类图片库做灵感来源是好的,我从来不会只因为“好看”或者“酷”就把别人的design decision搬到自己的project里。永远问自己一个问题:Why? 为什么我们需要用这个颜色、这个材质、把这里的字体放这么大、做这种板式?如果这些选择好像都可以,那这个project的特殊性在哪?


当迷惑于几个方案的时候,我往往会回到最开始的project prompt。比如之前我做的HIMITSU这两册书,其中图片的部分最早我是想做成照片纸印刷的照片,然后插入到每个故事中间,做类似interlude的感觉。后来我问自己,这样和“藏起秘密”这一举动岂不是相反了?随后我才采用了折页的形式,将图片放到外侧,文字放到里侧。再后来,我又开始考虑是否要把折页的左侧随胶装一起封住,让读者需要使用刀片刮开右侧fold的部分阅读。这个想法即使符合“uncover the secretes”,但是却显得太多余。因为书籍的包装本身就是一个石膏模型,读者需要毁坏它才能看到书籍本身。所以书籍本身应该是相对脆弱、坦白的。因此我最后决定做成可以直接翻开的折页的形式。


因此我认为,即便是非常接近的几个方案,回到自己最初的想法,思考什么才是合适的,也能从中找到最优解。




-



另外一点想说的,就是对材质的挑战与妥协。

无论大体量的project还是个人project,经常会有设计出的方案难以实施的情况,到了这个地步,一般有两个选择——尝试或者放弃。


个人认为,我自己在做所有project的初步阶段都会对使用的材料做一定的研究,了解每种材料的极限,以及有什么是无法实现的。但是这不意味着看似困难的方案我就不会尝试实施。特别对于个人project,尝试新材料和新的idea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学习到的经验也很丰富,无论最后成果令人满意与否。


以我之前的书“untitled”为例。使用透明acetate印刷做内页,还要一页一页线装是一般不会被推荐的做法。因为这类纸张只能单面印刷,并且难以折叠。但是正因为它是透明的,我可以将一侧的图片水平翻转后直接和另一侧的一起印刷在一面上,这样折叠后看上去就是正确的阅读方向。不过装订的过程确实非常复杂,如果不是手工书,整个工艺都不可能被实现。


不过,相对的,在最初选择材料的阶段就应该有所准备。比如我需要某非常精细的工艺,但是没有任何方式去实现,并且我认为除了这条路,也可以有其他的选择,那提早规划、适当妥协也是设计环节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假设这个方案不可行,我的plan B是什么?


因为最终呈现出来的永远是我们的作品。我们的解释,在作品呈现给受众的时候,很多时候是缺席的。如何让作品达到我们想让它达到的程度就变得至关重要。因此比起给出一个不理想的成品,解释说“它应该…我本来计划…”,不如给出可行的plan B更有效。




-



无论是思维的灵敏或者技巧的娴熟都是建立在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以及大量的训练上的。在每个作品中不断发现漏洞和瑕疵,学习如何避免,学习如何提升,尝试看到更多细节和更大的全局,现在我认为即使是完美主义者,也难以达到100% perfectoin。但是比起对于瑕疵感到不齿,接受客观存在的界限,尝试迂回前进,利用瑕疵可能是更高效、有灵活性的办法。




鹦也 2019年12月14日 于纽约





评论(2)
热度(248)
  1. 共7人收藏了此图片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鸚也 | Powered by LOFTER